1、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提倡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加强国际间的自然资源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应该做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统一。举例: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废料产生并开展回收利用。
3、反之,若是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有妥善合理的规划,重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注重资源自身的再生能力,加强对其保存和再利用,并减少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达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不是一种奢望。是否能做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取决于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取决于当下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4、自然资源的保护需要政府引导,加上全民的集体意识,更需要法律的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法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自然规律的法律。其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调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 的协调发展。
5、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从点滴做起,节约利用资源。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不浪费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能源,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绿色消费、环保选择。
6、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极大影响,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基础还相当薄弱,尽快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意义十分重大。
1、对于可再生资源,应采取在利用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培育,以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尽量做到节约利用。
2、可再生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增强利用的合理性;加强循环利用。注意保护。
3、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光化转换和光电转换三种方式,是一种使可再生能源被利用的新兴方式。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
4、氢能通过燃烧或是燃料电池来取得能量可以用在以后的汽车发展业核能通过核能发电站来获得能量。
5、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坚持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坚持近期开发利用与长期技术储备相结合。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6、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社会友好型社会,全国各地全部行动起来,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起来,缓解新兴产业,已经建立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示范园区,起到带动的作用。
开发后备土壤资源是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开发后备土壤资源,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条件,有规模地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开发。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和作物特征,进行立体开发。红壤开发可采取如“顶林、腰果、谷农、塘渔”立体农业模式,平原区可发展循环农业。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优点是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土地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土地政策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这些政策可以包括限制土地过度开发和滥用、鼓励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等。
这种状况,在我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都不例外,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研究和建设中,都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指导,使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利用其建设力、消除其破坏力,充分利用自然,节约资源(土地、建材、淡水等)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分别是: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承受性原则。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重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及对策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人类的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另一方面,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系统,从而会影响其生态服务价值,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应合理开发和保护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国土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应加大勘探力度,提高资源探明储量,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推动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以空间换时间,发展外洋、深海开发技术,保护近海原生态,促其自然恢复。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守护蓝色星球的关键 如同珍视任何宝贵资源,对海洋生态的呵护,首要的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永续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行动的准则。 第一步,就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强化公众对海洋保护的认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经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和可持续。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此外,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推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
2、--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3、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采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建设用地不断上升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4、主要限制因素包括人口规模、环境状况、资源可用性以及技术和社会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在于确保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以实现当前和未来利益的有机结合。 共同性原则:尽管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各异,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普遍适用的。
5、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6、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的保障。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阻碍。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